转自:http://blog.csdn.net/sunmenggmail/article/details/18660699
Google首席Java架构师Joshua Bloch在他的著作《Effective Java》中提出了一种简单通用的hashCode算法
1. 初始化一个整形变量,为此变量赋予一个非零的常数值,比如int result = 17;
2. 选取equals方法中用于比较的所有域,然后针对每个域的属性进行计算:
(1) 如果是boolean值,则计算f ? 1:0
(2) 如果是byte\char\short\int,则计算(int)f
(3) 如果是long值,则计算(int)(f ^ (f >>> 32))
(4) 如果是float值,则计算Float.floatToIntBits(f)
(5) 如果是double值,则计算Double.doubleToLongBits(f),然后返回的结果是long,再用规则(3)去处理long,得到int
(6) 如果是对象应用,如果equals方法中采取递归调用的比较方式,那么hashCode中同样采取递归调用hashCode的方式。 否则需要为这个域计算一个范式,比如当这个域的值为null的时候,那么hashCode 值为0
(7) 如果是数组,那么需要为每个元素当做单独的域来处理。如果你使用的是1.5及以上版本的JDK,那么没必要自己去 重新遍历一遍数组,java.util.Arrays.hashCode方法包含了8种基本类型数组和引用数组的hashCode计算,算法同上,
java.util.Arrays.hashCode(long[])的具体实现:
- public static int hashCode(long a[]) {
- if (a == null)
- return 0;
- int result = 1;
- for (long element : a) {
- int elementHash = (int)(element ^ (element >>> 32));
- result = 31 * result + elementHash;
- }
- return result;
- }
Arrays.hashCode(...)只会计算一维数组元素的hashCOde,如果是多维数组,那么需要递归进行hashCode的计算,那么就需要使用Arrays.deepHashCode(Object[])方法。
4. 测试,hashCode方法是否符合文章开头说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虽然不能保证性能,但是可以保证不出错。
2. 为什么每次需要使用乘法去操作result? 主要是为了使散列值依赖于域的顺序,还是上面的那个例子,Test t = new Test(1, 0)跟Test t2 = new Test(0, 1), t和t2的最终hashCode返回值是不一样的。
3. 为什么是31? 31是个神奇的数字,因为任何数n * 31就可以被JVM优化为 (n << 5) -n,移位和减法的操作效率要比乘法的操作效率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