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 中药学名词。即辛、酸、甘、苦、咸。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机酸,甘味的多含醣类,味
万物者惟五气耳!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不可穷已。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 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软;热气软,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
五味所合 治疗学名词。即五味与五脏相宜之意。《素问·五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参见五味所入条。 作者:
脱其五味 失去饮食营养的补充。《灵枢·终始》:“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为失气也。” 作者:
五味所伤 病因病理学名词。指偏嗜五味对五体(皮、肉、筋、骨、脉)的伤害。《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即皮厚而皱缩)而唇揭;多食甘,则骨肉痛而发落;此五味
五味所入 治疗学术语。简称五入。《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作者:
五味所禁 治疗学术语。简称五禁。指五脏病变时对五味的禁忌。《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
概括来说又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是张氏对《内经》原文的补充,是其独到的用药经验,对后世临证遣药给予莫大的启示,临床价值很高。故本文以寻求《内经》原意为基础,结合张元素的用药,对五脏五味补泻理论进行阐发。
五味俱备,酸咸为多。性温,入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敛肺滋肾,专收耗散之为喘嗽虚乏多汗之专药。 《药性切用》
\r五味草\pa21.bmp\r,一名金钩如意草。味有五,故名五味。性微寒。祛风,明目退翳,消散一切风热、肺劳咳嗽、发热、肝热劳烧怕冷,走筋络,治筋骨疼、痰火等症。(单方)治眼目生玉翳,或生雾翳,青盲。 五味草(二钱)谷精草(一
其脏之气久则从化,故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苦化也。余味仿此气不已,则脏气偏胜必有偏绝,脏有偏绝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暂获胜,久必致夭,故绝粒服饵者,不暴亡,无五味资助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时五脏,病随所宜也。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
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而 味各有所利,四时五脏,病随所宜也。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清,长有天命。又曰∶圣人春夏养
,久则从化。故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苦化也。余味 仿此。气增不已,则脏气偏胜,必有偏绝;脏有偏绝,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暂获胜,久必致夭。故绝粒服饵者,不暴亡,无五味资助也。杲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治形寒饮冷风伤肺脏咳嗽喘急涕唾痰涎鼻寒鼽水头目眩声重语音不出呕逆咽喉噎闷恶寒少力细辛五味子白芍药甘草半夏桂上件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以时一方有干姜杏仁 《鸡峰普济方》 宋 张锐 公元960
治牙疳并恶疮,及满口生疮,牙肿,两夹腮内肿,及臊疳疮,神效。寒水石(烧研,四两)龙骨(研)真蒲黄(各一两)真血竭(五钱)枯矾(一两)上为极细末,敷。 《仁术便览》 明 张洁 公元1368-1644年
五味偏嗜 病因病理学名词。五味指辛、甘、酸、苦、咸等食味,长期偏嗜某味食物,或食味过浓,对于人体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致病。如偏嗜辛辣,容易发生便秘,诱发口疮或痔疮等病;嗜食甘腻,往往引起中满、泛酸等症。所以临床上除治病外,有时应了解患者有
五味过伤 因过食五味致伤。《医便·饮食论》:“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则随其脏腑各有所损,故咸多伤心,甘多伤肾,辛多伤肝,苦多伤肺,酸多伤脾。《内经》曰,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
hinensis (Turcz.) Ball. 或华中五味 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 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 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
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补其母。(五味子)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以咸泻之,(泽泻)实泻其子。(芍药)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虚则补其母。(五味子)张元素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
,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补母(五味子)。 肾 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以咸泻之(泽泻),实则泻子(芍药)。欲坚,急食苦以张元素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
味 ①泛指各种食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食味”,“味伤形。” ②味道,滋味。《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③泛指药物的五味。《素问·至真要大论》:“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 ④专指厚味的药物。《素问
地区不能越冬。五味子一般称北五味子,又叫辽五味、山花椒等,属五味子科,是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药食兼用型经济植物,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鄂、湘、川、赣等省。近年来,由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大量进口我国的中药材原料,导致国内五味子市场价格不断
(阴之所生。本于五味。人之五脏。味能伤耗。善养生者。以淡食为主。) 【水】 井泉平旦晨汲最佳。味淡大益人。资生日用。不齿其功。不可一日缺也。诸泉水。以雨水为最。 【盐】 多食伤肺。走血损筋。令人色黑
温,五味具备,酸咸为多。收肺而疗咳定喘,补肾而壮水涩精,酸收而心守其液,故为补心猛将。肝肾同源,又为补肝猛将。〔修治〕八月采实阴干,凡用蜜浸焙干,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肺寒气逆,与干姜同用。按五味酸敛,如劳损久咳,肺气耗散,非
。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是五脏本于五味之所生。而生外合之筋骨血肉也。是以五味入口。而各有所走。夫心主血。肾主骨。苦乃火之味。咸乃水之味。苦走骨而咸走血者。阴阳水火之交济也。肺主气。故辛走气。少俞答
(灵枢五味论全)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窿;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癃,良中切
肝经;苦为火化气终热,能燥能坚心脏下;甘始土生气化湿,能开缓渗从脾行;辛自金生气滞燥,能散润濡通肺窍;咸从水化气生寒,下走软坚足肾道;淡味方为五行本,运用须知造化要。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元 李东垣 公元1271年—1368
大论诸篇) 酸为木化气本温。能收能涩味肝经。苦因火化气终热。能燥能坚心脏丁。甘始土生气化湿。能开缓掺从脾行。辛自金生气带燥。能散润濡通肺窍。咸从水化气生寒。下走软坚足肾导。淡之其为五行本。运用须知造化要。 《医经国小》
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脾泻火。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
五色五味所入 中药学术语。系药物归经内容之一。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通过五色、五味与五行所属而与脏腑经脉相结合的说法。即色青,味酸,属木,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色赤,味苦,属火,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色黄;味甘,属土,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赤。味苦。时夏。此节以五谷五畜五果之五味。调养五音之人。及二十五变之人。盖左右太少者。从五音之所变也。上征者。手少阴之人也。右征者。左右上下。手足三阳之人也。上征与右征同者。举一而概四也。盖四变之人。本于五音之所出。是以五味调五音。
桂枝 (三钱)、茯苓 (四钱)、五味 (一钱)、甘草 (二钱) 作者:唐宗海
桂枝尖 (三钱)、云茯苓 (四钱)、炙甘草 (二钱)、五味子 (一钱) 此治肾中水气腾溢, 阴火上冲, 面赤咽痛, 欬逆诸病, 桂苓抑水下行, 水行即是气行, 然逆气非敛不降, 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 土厚则阴火自伏, 故以甘草之甘, 补其中
五味养形过则致病故多食咸则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发拔多食酸则肉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本事方) 《医说》 南宋 张杲 公元1127-1279年
中医药有四气五味的说法,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中医按五味把中药分门别类,选择不同的性味药物治疗疾病有不同的效果。生活中的食物,也可分为辛、甘、酸、苦、咸五类,他们分别对药物的作用有着一定的影响。 辛 包括葱、蒜、辣椒、花椒等
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筋脉沮,精神乃央,则筋急而爪枯。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肉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和而食之,则补精益气。虽然五味调和,食饮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为益。百味珍馔,日有慎节,是为上矣。 《饮膳正要》 元
治肺经寒壅不调痰实咳嗽头昏鼻寒项强恶气身体拘倦痰唾稠粘语声不出陈皮麻黄甘草杏仁五味子白茯苓(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鸡峰普济方》 宋 张锐 公元960-1279年
环。周于内外。)若删半夏六君内。钱氏书中有异功。(六君子汤内。去半夏。名五味异功散。)陈修园曰。胃气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 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