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之前,首先要道歉。
我写这篇东西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记录创业几年来的一些历程。但在上一篇《技术型创业者容易遇到的三大问题》中,我对好友的项目多加评论,导致了读者“大灰兔”的质疑。P2P网站中的5000注册用户的确是不少,盈利问题的确也是不错,但大牛君在此地仅仅是一个小技术人员,无股权无期权,只是为了技术爱好去研究一些数据样本。这样一来,在我看还是相对比较耽误时间的。但这都是主观意识,各位读者口味不同,期待还是求同存异。不过,既然之前发生了这样的问题,在之后的文章中,我还是会首先审视自己,再去评价别人。
——————————————————————
2011年创业之初,为了公司能活着,团队做过很多靠谱不靠谱的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同生缘”是我觉得最可惜的案子。
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从我的一个QQ群开始的。我有一个QQ群,名称叫做“1982年8月9日”,是一个生日群。我加入这个群到今年为止至少六年了。这六年时间,我只在这个群里说过六句话,就是每年8月9日时,在群里说一句“生日快乐”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同时,这个群也是我唯一一个一直没有退出,并且每年都只活跃一天的群。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发现这个群建立以来,群主到底什么样子我们从来不知道。而且这群里的人好像也从来没有增加过。更可疑的是:尽管它那么冷清,群成员貌似从未减少过。于是我闲的蛋疼,就分别用不同的三四个QQ,加入了上百个生日群。最后得出如下这样的一组数据:以87年生日为一个时间线。我发现87年之前的群,越往前,平时说话的越少。而在87年之后,越往后群的活跃度就越高,而且大家对于“一起过生日”、“出来见见面”这样的需求就越高。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群成员的更迭都非常缓慢。哪怕今天某个群里有两个人吵的连祖宗十八代都带上了,他们双方都不愿意退出这个群。
这个数据说明了两个问题:1、87年之前的人们,忙于工作压力,早就忘记了如何在QQ群每天和一群陌生人聊天。而QQ群的陌生人交友也越发变得冷清;而87年之后的群友,对于寻找到一个话题然后往下延伸具有天生的能力。更让人觉得诡异的是:所有的这些QQ群里,虽然大家都隐晦的谈着关于约会、一起吃饭的问题,但从未有像陌陌那样简单粗暴的约炮。2、人们对于具有共同特性的共同组织,有着天生的归属感。比如这些生日的QQ群,再比如CSDN中大量的研发人员。
在这种数据的诱惑下,我开始琢磨怎么做一个产品让这些人聚合起来,形成一个很可怕的商业逻辑。于是,我做了以下的笔记。
1、要做什么样的一款产品?
一个只关注同生日的人,同生日的活动的群体。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的理论,人们对于群体类,或者社交类的需求是仅次于生理和安全需求的。现在大家都发现,为什么社交产品越多了,但是能聊的东西却越少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以前QQ刚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对陌生人社交存在一种窥探和好奇的感觉。大家因为从来没有跟陌生人聊过天,所以都跑到上面来,想着反正电脑对面那个人也不认识我,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后来逐步的互联网普及,社交也开始普及,大家对于社交产品的需求也变的越来越高。这个时候,如果再赤裸裸的去问一句:美女,聊聊吧这样的话,那么一定会得到一句“滚!”那么如何让用户能够聊到一起?很简单,同样的话题。搭讪也是需要靠技巧的,比如:哎呀美女,原来你也玩这个游戏啊,我也玩。我是几区几区的……哎呀美女,原来你也在这个论坛啊!我写的XXX你看过没有?诸如此类,人与人就因为同样的兴趣点搭到了一起。而对于生日来说,同一天生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巧合的,并且具有重度社交元素的共同点。几年前电视上总有SP的广告:想找到你同生日的人吗,就是利用了人对同生日这种缘分的兴趣点而赚的钵满盆满。所以,这个产品很简单,就是让同样生日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好了。
这点需求想想还是很简单的。正在看此文的你,你仔细想想,你愿意认识一个和同生日的美女吗?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就算你再不善于表达,应该也可以跟她搭上话了吧。
2、怎么展现
这个产品如果本身作为一个APP独立存在的话,那么他可能并不能有很长的存活周期。因为人一天天的在长大,对于一年才用一次的社交应用来说,虽然他不会马上删除,但是等到明年再用的时候他也会有所遗忘。所以单独的APP永远会处在一个不停获取新用户,无法让老用户频繁打开的问题。那这个时候怎么办?我的主意是聚散共存。
什么叫做聚散共存?
聚
所谓的聚,就是我们自身的产品。自身产品相当于一个用户流量的落脚点。你需要在这个落脚点上让用户产生活动,产生沟通、聊天等等。这个产品的设计一定是非常简单的,可能只有几个功能,而且重点突出的就是交友聊天的功能。我们主打的就是同生日的同话题。虽然用户一年才来一次,但是我每天都会有人过生日啊!让他们来了,聊了,并且约出去吃了,是这款应用最需要做的事。
散
用户一年只来一次,他会忘掉这个产品。怎么办?当时我的办法也比较粗暴:跟其他网站谈数据合作。怎么合作?你的用户在你的网站上,你总得想想怎么激发他们更大的粘性吧?好,我把我的接口开放给你。我让你不但可以找到你站内的同生缘好友,而且可以通过同生缘产品找到更多站外的资源,最终达成一个用户共享,利益分配的局面。我只需要我的这部分生日用户增加,至于你需要这些用户的什么属性,我不管。开放接口的利好自此就变成:合作网站通过我获得更多的用户,而合作网站通过展现我的代码,让已经安装我应用的用户想起来还有这么个东西。这个比较晦涩,但一句话我就解释清楚了:比如说你已经是同生缘的用户了。当你打开网站之后,你忽然发现这个网站里居然有N多和你同生日的妹子。这时你为了跟她们认识,你会自然而然的拿出手机,扫描这些妹子的二维码。这样,对于同生缘,获得了用户活跃度、对于新网站,多了一个注册用户。
3、竞争对手
微信?QQ?陌陌?没错。这是你最大的竞争对手。
尽管微信陌陌QQ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以官方的名义主打这样的功能。但一旦他们想这么做,分分钟这个项目就会死的很惨。那怎么办?
当时考虑这件事让我很是废了一阵脑子。但最后告诉自己:只有苦练内功,才能屏蔽强敌。这个道理在MSN进入中国后死的很惨是一个道理。MSN在中国谁用?高大上的人呗。他们每天在MSN上用半中文半英文的话谈着一堆高大上的话题,关掉MSN,又跟QQ群的一群发小口吐莲花。最终的结果是:MSN完败,灰溜溜的离开中国。那么为什么QQ顺利打死了MSN?原因很简单,用户习惯已经养成了,如果这时候换了通讯工具,首先是我这些好友家人也都得换,我才能联系到他们。QQ在中国建立了强大的用户基础,所以换掉它,很难。
内功如何练?我刚才说过,互联网时代约成熟,陌生人交友越难。作为生日这样一个兴趣点,当产品吸引到了足够多的用户后,这个用户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关系链。这就好像为什么哪些生日群里的人为什么一年都不愿意退出那个群,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同生日好友的关系链,他才不会再去第二个。这样闲的蛋疼的人虽然有,但是少之又少。所以只能是最快速的让更多人先使用到同生缘产品,建立好的用户习惯,这样才可以在夹缝中生存。
4、商业模式?
这个就相对简单了。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毫无技术,只有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于是他做了一大堆地方QQ群,以兴趣为核心点,让一堆人加入这个QQ群。然后跟当地的酒吧、饭馆谈:我今天能给你拉来一个十几个人的聚会,你能给我返多少钱?酒吧饭店一听客人来了,自然高兴的不行,分点儿钱也就无所谓了。
所以在这里的模式也是一样。每个人都过生日吧?一起搞个生日宴?完事儿再一起唱个歌?这总是可以把?搞一个比较好的线下团队,瞬间就是一个生日O2O,高大上的要死要活。还有一种模式:你商场、航空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到了用户生日了,你不得表示表示?你发的优惠券,不得有地方发出去?来我这儿发吧!我会告诉用户XX银行是今天第一个祝福他生日的人,而且我可以精确到信息发出时间的毫秒。怎么样?这样一个毫秒级别的数字,是不是让过生日的人对这个企业倍增好感?不过发信息发礼券可以,我得审核你是谁,你的服务怎么样,还有,你给的钱让我爽不爽。
好了,说了这么多,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型就出现了。有用户,有推广方案,有竞品分析,有商业模式。接下来需要的,就是一个团队的组建和渠道的收集上。
而我在2011年最终没有做成,也是因为这个。
首先,这个项目虽然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工作。2011年的时候,我还没有现在的副总裁杨栋先生。他加入司机邦后,对司机邦线下能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线下能力,如何去跟这些酒吧饭馆联系,如何让更多的企业在这里投放广告?所以,商业模式不成立,
其次:大家都说做社交死的快,为什么死的快?在2011年时,我刚创业不久,那时自己的渠道和现在完全没有办法相提并论。这类应用,如果不能快速的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占领市场,完全不可能成功。分分钟就出现一个大佬把你枪毙掉。米聊先于微信出来的吧,由于铺垫不够快,加上没有QQ关系链这种强悍资源的支持,虽然早出生四个月,但微信一出来,米聊马上不再被人提起。
在这种状况下,我原本是打算让公司活着做这件事,但也许这件事反而会让公司死掉。所以我没有做。互联网创业,不管是做任何产品,都必须遵循三个字“快”“准”“狠”,一个产品上线,迅速的占领某一块市场,并且迅速培养用户行为和习惯,之后,只要维系正常,这些用户就不会丢。千万别让对手在某个方面赶在你的前面,否则任何好项目都会死掉。
现在,这件事被重新提起。我是没有经历在去做了,累觉不爱了。如果有人愿意去做这样的项目,我非常愿意倾我所能,给您更多对于这件产品的思路。
——————————————————————————
关于创业的任何问题,您可以加我的微信。tuzhuyoumin,或者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我期待和您的沟通。另外:微信也会每天同步更新内容,甚至有更多干货,记得关注哦!
创业杂记——重视自己【序】
创业的需求分析——创业杂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