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www.cnblogs.com/puyangsky/p/5319470.html
一、定义
1. 作用:对象消亡时,自动被调用,用来释放对象占用的空间
2.特点:
(1) 名字与类名相同
(2) 在前面需要加上"~"
(3) 无参数,无返回值
(4) 一个类最多只有一个析构函数
(5) 不显示定义析构函数会调用缺省析构函数
二、用法
1.普通用法
代码:
class Test
{
int id;
public:
Test(int i)
{
id = i;
}
~Test()
{
cout<<"ID: "<<id<<" destruction function is invoked!"<<endl;
};
}; int main()
{
Test t0(0); //栈中分配
Test t1[3]{1,1,1}; //栈中分配,数组型对象
Test *t2 = new Test(2); //堆中分配
delete t2;
Test *t3 = new Test[3]{3,3,3};//堆中分配
delete []t3;
cout<<"------End of Main-------"<<endl;
return 0;
}
结果:
分析:
在main函数中创建了t0,t1,t2,t3几个对象,这里先说一下C++创建对象的三种不同方式:
1、Test p1(1); //栈中分配内存
2、Test p2 = Test(2); //栈中分配内存,跟方法1相同,是方法1的完整模式
3、Test *p3 = new Test(3); //堆中分配内存
方法1、2中都是在栈中分配内存,在栈中内存由系统自动的去分配和释放,而使用new创建的指针对象是在堆中分配内存,当不需要该对象时,需要我们手动的去释放,否则会造成内存泄漏。
在上述程序中,t0和t1都是栈中的对象,在程序结束时由系统来释放,因此出现在“----End of Main”之后。
t2,t3是new出来的堆中对象,所以需要手动的delete释放,因此出现在最前面。
另外有一点发现,就是栈中对象的释放顺序,是后定义的先释放,经过几次验证也如此,我想这恰好应征了栈的后进先出的特征。
用法二:
代码:
class Test
{
int id;
public:
Test(int i)
{
id = i;
}
~Test()
{
cout<<"ID: "<<id<<" destruction function is invoked!"<<endl;
};
}; Test t0(0); //最先创建的对象,最后释放 void Func()
{
static Test t1(1); //创建静态对象,会在整个程序结束时自动释放
Test t2(2); //在Func结束时自动释放
cout<<"-----Func-----"<<endl;
} int main()
{
Test t3(3);
t3 = 10; //类型转换构造函数,这里会创建临时对象,将int型转成Test类型对象,在赋值结束后,临时变量销毁
cout<<"------Begin of Main-------"<<endl;
{
Test t4(4); //花括号代表作用域,不需要等到main方法结束就释放了
}
Func(); //进入Func函数
cout<<"------End of Main-------"<<endl;
return 0;
}
结果:
分析过程都在代码2的注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