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框架
- 基本理解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人工管理阶段——没有数据管理方面的软件,处理方式是批处理。 文件系统阶段——文件系统对数据管理,但数据冗杂,不一致,联系弱,于是产生了数据库。 数据库阶段——克服了文件系统的缺陷,对数据进行更高级、更有效的管理,出现DB,DBMS,DBS这些术语。 高级数据库阶段——处理复杂的持久数据
那么问题来了…… DBMS是什么: 对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管理的软件,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
DBMS工作模式:
用户使用应用程序发出数据请求,由DBMS接收,发出向数据库的底层请求,查询某信息,经过数据库查询得到的信息返回DBMS,经过处理(格式转换),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DBMS主要功能:
了解了这些,接下来问题就是如何设计数据库,于是书上提到了ER模型和关系模型以及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 概念: ER模型基本元素:实体,联系和属性。 关系数据库或者ER图,这其实是以实体(个体,类)为基础的物理语言,因为关系是实体之间的关系,是由实体来(联合)定义的,所以是实体在先,关系在后的。 当然,也有所谓的纯关系项,比如学生成绩(数学分数),既不属于学生,也不属于课程,而是它们的关系存在。 这个实体有属性,而无行为,它只是一个被加工的对象。这个实体对象就是我们企业模型中的数据模型所要表达的,或者是最终表达的,这个ER模型好像更适合一种静态的模型表达。我感到,每个关系都是实体的一次聚集,它正是发生动作和表达动作的时候。所以,这个ER模型与微分方程的表达思想非常接近,核心是数据状态决定功能,决定活动和控制,所以它是太机械的决定论问题,难以容纳随机因素的世界模型表达。
数据库设计过程: 概念设计: 使用ER方法设计ER模型,画ER图 逻辑设计: 把ER模型转换成关系模型。 关系模式设计理论重要性: 如果转换成的关系模式不是2NF或3NF,则要到ER模型中找问题,所以要设计一个较好的关系模式集合,来控制数据冗杂,这便需要依据关系模式设计理论的支撑了,掌握了关系模式设计理论就能提高ER模型设计的质量。 关系运算理论: 关系运算理论是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的理论基础,掌握了它,才能真正理解查询语言的本质,熟练使用。
-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