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礼物!

时间:2023-02-07 23:19:44
首先隆重的庆祝一下圣诞节! 哈哈,Merry Cristamas and Happy new year ! 今天连我家的狗狗也很开心哦,很久没有看到它如此的开心啦。 好,来到正题!   今天的无意中说出一句话: “世界并不会灰暗,灰暗的是我们的心灵!”  为什么我无意中说出这么一句? 莫不是上帝借我的口给我传达福音? 呵呵…… 刚刚看到了白璐的博客,他的博客的公告是: 最近有人问我: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两大IT职业是否即将衰败?
我的答案是:永远没有衰败的职业,只有衰败的人
!”
  呵呵,看完后,我觉得这个答案和没回答一样!   我的看法是:在供需的大前提下,某种职业、行业的走向衰败是必然的。 很简单的例子:枪出现了,武士就没落了;电灯出现了,造煤油灯的就破产了  。   我忽然想起来《神鞭》   …… 影片的结尾主人公说到:“祖宗的东西再好,到了该割的时候也得割,辫子剪了,神留着,一变还得是绝活。”   呵呵, 如果要我回答的话,我会说:只要人不衰,总是可以发光的!      前段时间,我了解到卢刚事件,最近由刘桦主演的电影《暗物质》就是根据卢刚事件改编的。 卢刚事件是一悲剧,“卢刚在遗书里面就这么写了,他说我们这些人从小到大就按照父母的意志、学校的愿望,一直在学着一个自己不知道出来以后有什么前途、有什么出路的专业,学到这么大,最后发现走投无路,没有希望,他甚至责备了自己的父母。……      卢刚他的责备是有道理的,但是到最后卢刚的错还是在他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到了美国以后,美国的文化教育体系已经非常明了地摆在你面前,这个时候涉及到的是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如果卢刚在美国有强大的应变能力,比如说他发现自己的这个专业未来找不到工作,迅速改变专业,这在美国是有可能的,或者说即使他毕业以后,发现找不到工作,那么他也不应该迁怒周围的老师和自己的同学,而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在美国这个社会进行生存。   比如说《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明本来是一个拉琴的音乐工作者,到了美国后做起了毛衣纺织业。       某人说到:“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有很多人是找不到工作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改变能力。比如以我为例,我学了某个专业找不到工作,如果按我现在的心态,我就可能从扫地做起了,或者是从某一个尽管我没学过,但是我能做好的事开始做起了,逐渐地有一种良好心态,把小事做成大事,这样你积累了一部分工作经验,积累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在这几个前提之下,你的积累深厚以后,你转换工作就极其容易,你回到自己想学的专业方向去做,也可能会变得容易,就是说三百六十行其实行行相通。中国学生现在的求职心态,是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不到自己认为是好工作的,他要不就继续读研究生,要不就是在家里待着,要不就是绝望了,或者出国;他选择的道路,就变成了从出国,到待在家里,或者去考研究生,其实都不是积极的心态,都不是积极的道路,都是想要逃避自己过去20年或者是22年所养成的某种弱点,或者面对事件的能力。”

本文出自 “happy ending” 博客,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