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被scoop(抢先发表)是怎样一种体验?

时间:2024-05-19 07:35:19

本文整理自知乎问答,仅用于学术分享,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作删文处理。

相信科研工作者们对“scoop”这个词并不陌生,好不容易做出的成果被他人抢先发表,往往意味着过去一段时间内耗费的心血付之东流。当然,遭遇scoop也说明论文的主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从侧面证明了它的价值。

本文精选了知乎问题“论文被scoop是怎样一种体验?”评论区的热门回答,答主们从自身经历、心态调整、未来计划等角度出发,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论文被scoop(抢先发表)是怎样一种体验?

体验一

作者丨奥斯蒙德的108

我常年活在被scoop的压力之中,经验相当之丰富......

先讲一些例子让大家开心一下吧,具体的经验总结在后面......

例一:PhD期间,有个项目X做的差不多了,但老板觉得离发文章还差点什么,于是让学弟接着做项目Y,准备合写。结果项目Y被人scoop,老板遂弃疗......一年后,项目X被别人一模一样的做了来,发表在物理著名一区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下简称PRL)......

例二:PhD末年,突发灵感想到一个很“美妙”的idea,并花了两周验证了其正确性。正在兴奋的跟老板介绍的时候,arXiv上出来一篇某大佬的文章把我scoop了。整个人慌成狗,六神无主。老板表示他觉得两篇工作其实有不同之处,并坚持让我把一些很难的计算仔细的完成并好好打磨,而不是仓促的写一个稿子挂到网上。两个月后,scoop我的文章发到了PRL。四个月后,我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计算,但我的结果已和scoop我的文章大不相同。又过了半年,我的文章也成功发表在了PRL上。

例三:博后期间,和某大牛同僚在讨论中想到一个很令人激动的idea,觉得很容易实现!几天后,被某大神scoop,弃疗。

例四:几周后,和同一大牛同僚又讨论出另一个令人激动的idea,也觉得很容易实现!两周后,被另一大神scoop,又弃疗。

例五:几周后,和同一大牛同僚又想到了第三个令人激动的idea,终于无人scoop。半年后,文章挂到了arXiv上,现在正在审稿中......一次开会的时候,兴奋的跟领域内某顶尖大神(我的偶像)分享了我们的结果。大神异常冷静的表示,这些结果我都差不多知道了,因为你们把我scoop了......

经验一:冷静下来,调整好心态。

首先,我们要正视被scoop这件事情。一个冷门的方向是很难被scoop的,因为全世界也没有多少人在研究了。所以一个人被scoop,大概率意味着:他在研究一个相对热门的领域;他选择的科研方向是受人关注的。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嗯,调整好了心态,我们再来看如何应对自己被scoop......

经验二:确定自己确实被scoop了以及到底被scoop了多少。

Again,先冷静下来。人在这种时候往往会比较慌乱,所以有的时候会误以为自己被scoop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所以明确自己被scoop是很关键的。一般来说,简单的读一读abstract和conclusion就能得到明确的答案了。

另外,明确自己被scoop了多少也是很关键的。如果idea只是部分被scoop,那么其实不用太着急,你可以略悠闲的读一读文章,好好思索一下这篇文章和你正在做的project的差异性。把这些区别想清楚了,最后成品的工作就完全go beyond之前的文章了。见例二。

如果不幸的是,你被完全scoop了,那么:

经验三:一定不要细读scoop你的那篇文章!

原因很简单:如果你认真的读了那篇文章,那你就一定会被文章的观点所影响。在这种关头,保持自我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要把自己的文章加班加点的赶出来,我们绝对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充斥着别人的影子。所以,“做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scoop你的文章屏蔽掉,忘了它的存在。

经验四:对自己被scoop的科研项目做精确的评估。

物理圈里,一般来说时间相差一个月以内的两篇文章都被认为是独立的工作。所以,是通宵还是弃疗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科研进度。如果你刚刚起步,并没有确切的结果,那就换个小号重练吧。如果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那就通个宵,把东风吹起来。当然,最纠结的还是进度条卡在50%的这种情况,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经验五:被scoop的多了,也就慢慢开始scoop别人了。

俗话说的好,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慢慢地,我们就变成了我们最讨厌的那个人 O_o

来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119262770

体验二

作者丨zibuyu9

体验就是印象深刻,经历一次,终身难忘。我博士生投的第一篇EMNLP论文是用聚类方法做关键词抽取,刚投完过投稿截止时间WWW就发了录用论文列表,其中有一篇也是用类似的思想做标签推荐。那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在想,如果稿件没被录用该怎么办。幸运的是最后被录用了,因为是第一次中顶会叠加幸运没有被抢先发表,所以至今都数那次看到录用通知最兴奋。

这十几年下来跟同学们投的论文多了,想法撞车时常发生,甚至有时是清华的两个研究组间出现撞车,甚至有时两篇工作的模型名字完全一样,都碰到过。感觉在某个领域耕耘足够久时间,基本能具备判断一个想法出现撞车的概率,而这点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无法体会。这应该也是导师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帮你判断一个想法到底靠不靠谱,该不该做,要不要快马加鞭加班做。例如2018年底BERT出来席卷整个NLP,当时基本可以判断有几个方向一定会有很多工作,如引入知识,跨模态,跨语言等。组里有同学在2019年上半年提出想做跨模态文本预训练模型,当时就建议要做就尽快,不然很可能被scoop。最后果不其然,在2019年中后段一下涌现出好多篇多模态PLM来,这位同学因此颇受打击。不过,我觉得这个过程似乎在所难免,新鸟都是被这些压力和挫折不断磨砺才成为老鸟的。科研作为一门职业而言,与很多工作类似,都需要大量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屡败屡战,越战越勇。希望更多同学不被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吓到,逐渐长成为领域的栋梁。

直到我博士毕业做了老师,有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领域的一位前辈老师跟我开玩笑说,ta组里的同学挺怕看到我们的最新论文,生怕在做的想法又被我们抢先了。我当年读博的时候,绝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也能成为那个抢先的人。也许这就是一种试炼的过程,需要做的就是吸取经验,坚持下去,总能探索出自己的一条科研之路。

来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271703622

体验三

作者丨王赟 Maigo

我有一次被 100% scoop 的经历,好在不是论文,但这次经历让我感触很深。

2015 年下半年,有一件事牵动着所有留美中国学生的心 —— STEM OPT 延长的听证。简要叙述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OPT 是留学生毕业后在美国开始工作时所需的签证状态,在此期间可以排队抽签以换成 H-1B 工作签证,若抽不中,则 OPT 到期后只能回国。OPT 的时长,对于一般的专业来说是 12 个月(只有 1 次抽签机会),对于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来说是 29 个月(有 2~3 次抽签机会)。2015 年,有人举报国土安全局实施 OPT 政策的流程不合法,缺少听证的程序,国土安全局被勒令补充听证。听证在 2015 年 10~11 月举行,趁此机会,国土安全局也提议把 STEM 专业 OPT 的时间由 29 个月延长至 36 个月(有 3 次抽签机会)。

所谓听证,就是开了一个网站,大家可以上去写评论支持或反对,听证得到的民意对于 STEM OPT 是将延长至 36 个月还是缩短至 12 个月有重要影响。显然,STEM 专业的留学生们是全力支持延长的;但不少美国人发表了反对意见,认为留学生们抢占了他们的工作机会;也有少部分非 STEM 专业的留学生反对延长,不患寡而患不均嘛。当时留学生对听证的关注程度,不亚于今年的美国大选。

但是,听证网站上只接受文字评论,并不像淘宝那样还有「打星」的功能;一条评论是支持还是反对 STEM OPT 延长,必须要阅读文字才能知道。于是我便有了一个想法,想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手段,统计一下网站上的上千条评论中,到底有多少支持,多少反对。为了更全面地揭示评论的分布,我还想统计一下支持与反对的*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各个族裔的不同态度——怎么才能看出一条评论是来自哪个族裔呢?评论都是实名的,中、美、印等族裔的姓名特点还是很鲜明的嘛!

于是 11 月的某一个星期,我使用 Stanford 的情感分析工具包,开始了上面这个小项目。不幸的是,Stanford 的情感分析工具包是在「影评」上训练出来的,而影评跟听证评论所用的词汇偏差很大,我没能做出理想的结果。与此同时,CMU 的另一位同学,利用手工选取关键词的方法,成功地完成了我想做的每一项任务。他写出的报告内容跟我的设想 100% 重合。看完后我的感受只有一个字:服。这件事印证了 LTI 流传着的一句名言 ——「fancy 的 model 不 work」—— 有很多时候,反倒是最笨拙的模型,才最适合手头的任务。

当然,上面只是一个小小的课外项目,并不是博士论文,所以被 scoop 了也没有感觉多么惨痛。在论文方面,我也有过一次被近似 scoop 的经历 —— 2014 年的 SLT(spoken language technologies)会议,我投的论文被拒了,但有一篇跟我的论文内容高度相似的论文被接受了。这当然不是抄袭,只是巧合。后来我那篇论文又辗转投了 4 次稿,均被拒,最后感觉其内容明显落后于时代了,就不了了之了。当然这也只是一篇普通论文,胜败乃兵家常事嘛。

我现在正在做的博士课题,芬兰有一个组也在做,而且他们在这个课题上比我有更悠久的经验。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激励:要想不被 scoop,就必须抓紧出成果,才能在这个课题上立足并占有一席之地。

来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24660726

论文被scoop(抢先发表)是怎样一种体验?

觉得有用麻烦给个在看啦~  论文被scoop(抢先发表)是怎样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