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研发管理》读书笔记(5):研发管理成熟度模型,找到起点再出发

时间:2024-04-11 13:53:57

《产品研发管理》的作者是周辉,是全面研发管理的一本佳作,本人拜读多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为了使瞬间的感悟得以保留,特记录笔记备查。

这本书非常好的一点,是在每一章开头都会有【本章精华】的提炼,短短的几条,就已经受益匪浅,有同读此书的朋友,这些内容万不可错过。

同时,在网上发现一篇非常好的文章《30分钟了解:基于IPD的产品研发管理》,是作者结合读书和实践而成,值得一看。

这篇笔记来自于对书中【第一章第三节】内容的思考。

企业研发管理成熟度模型

这是书中给出的模型,类似CMMI,清楚的描述了企业研发管理的成熟度等级,以及研发管理水平提升的努力方向。

回忆一下CMMI的第一级是什么?无管理级。借用到研发管理成熟度模型中,如果研发管理的努力还处于第一级,可别再说在搞研发管理啦,说成项目管理更贴切。

如果一个企业成立了组织级的研发管理部门,这个部门应该做什么?至少得二级起步。即使单项目/产品内部在应用一些研发管理的实践,组织级是不是应该把共性抽取出来,形成最初的组织标准?没有可共享的产品和货架平台,至少组织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得拉齐吧。

《产品研发管理》读书笔记(5):研发管理成熟度模型,找到起点再出发

先找到“北”再出发

企业请咨询机构做管理改进,一般都是从评估开始的,然后定目标、定路线、定方法、搞落地。

原因就不用说了吧。要做改进,首先得给自己秤秤重,是半斤还是八两,对照成熟度模型看一下自己的位置。如果当前级别走扎实了,就把目标定在下一个级别,这是一个总体的思路。

当然,在具体落地时,可能会向更上面的级别选择一些必要的关联性目标,这和CMMI的思路是一样的。

这里写的似乎都是废话,但往往在做的时候,最容易省略评估这一步,上来就提方案要预算,方案合理性的判断依据不足,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拍脑袋。

其实,说是没有评估也不完全正确,一般会有一个潜意识的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有待论证。另外,这种个人直觉式的评估,浪费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是“思想松土”和“全员参与”的好机会,把组织级的事儿干成了部门级,各协同部门的重视程度会大打折扣,不利于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