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MOS管模型

时间:2024-03-28 13:29:31

第一章 MOS管模型

本章内容

  • MOS管简介
  • 线性区MOS管作电阻
  • 强反型区MOS管作放大器
  • MOS管弱反型-强反型转换(weak inversion-strong inversion)
  • MOS管强反型-速度饱和区转换(strong inversion-velocity saturation)

1.1 MOS管简介

  • 沟道宽长比决定跨导 g m g_m gm,沟道宽长积决定匹配以及闪烁噪声( 1 f \frac{1}{f} f1噪声)

  • MOS管符号

第一章 MOS管模型

如果不标注bulk,一般认为bulk和source连在一起

  • MOS管工作原理

第一章 MOS管模型

  • 外加电压 V G S , V D S V_{GS},V_{DS} VGS,VDS,分别形成垂直电场与水平电场

  • V G S V_{GS} VGS控制反型层沟道形成, V D S V_{DS} VDS控制载流子运动,进而形成电流 I D S I_{DS} IDS
    第一章 MOS管模型

  • MOS管中栅氧化层电容与耗尽层电容( C O X , C D C_{OX},C_D COX,CD
    第一章 MOS管模型

    根据电容定义式 C = ε S D C=\varepsilon \frac{S}{D} C=εDS,单位面积栅氧化层电容与耗尽层电容分别V_{}满足
    C D = ε S i t s i C o x = ε o x t o x C D C o x = n − 1 \begin{array}{l} C_{D}=\frac{\varepsilon_{S i}}{t_{s i}} \\ C_{o x}=\frac{\varepsilon_{o x}}{t_{o x}} \\ \frac{C_{D}}{C_{o x}}=n-1 \end{array} CD=tsiεSiCox=toxεoxCoxCD=n1
    上式中n为工艺参数,又叫安全系数,由于一般情况下 C D C_D CD C O X C_{OX} COX的三分之一,所以n往往取1.3

  • 一般的NMOS器件直接制作在P型衬底上,而PMOS则需要制作在N阱上,N阱浓度远高于P衬底,这样的好处在于PMOS的体区可以和共同的衬底隔离,对于PMOS来说体区也可以独立控制电流 I D S I_{DS} IDS,这种PMOS就有两个独立驱动的栅极(顶部栅极和底部栅极)

    几乎所有的工艺都是N阱CMOS工艺。

  • MOS输出、输入特性曲线
    第一章 MOS管模型

    • 左图, I D S I_{DS} IDS相对于 V D S V_{DS} VDS波形中,当 V D S V_{DS} VDS取值较小时,电流线性上升;当 V D S V_{DS} VDS取值较大时,电流几乎不再变化,进入饱和区。

    • 右图, I D S I_{DS} IDS相对于 V G S V_{GS} VGS波形中,当 V G S V_{GS} VGS大于 V T V_T VT(阈值电压也可写作 V T H V_{TH} VTH)时, I D S I_{DS} IDS急剧上升。 V G S − V T V_{GS}-V_T VGSVT称作过驱动电压。

1.2 MOS管作为电阻

  • 工作在线性区的MOS管常用作开关,作为开关,存在导通电阻 R O N R_{ON} RON和关断电阻 R O F F R_{OFF} ROFF,理想的开关,导通电阻为0,关断电阻为无穷。

  • MOS管工作在线性区条件:

    V D S < V G S − V T H V_{DS}<V_{GS}-V_{TH} VDS<VGSVTH

    输出电流 I D I_D ID满足:
    I D = μ n C O X W L [ ( V G S − V T H ) V D S − 1 2 V D S 2 ] ≈ μ n C O X W L ( V G S − V T H ) V D S \begin{aligned}I_D & =\mu_nC_{OX}\frac{W}{L}[(V_{GS}-V_{TH})V_{DS}-\frac{1}{2}V_{DS}^2]\\ & \approx \mu_nC_{OX}\frac{W}{L}(V_{GS}-V_{TH})V_{DS} \end{aligned} ID=μnCOXLW[(VGSVTH)VDS21VDS2]μnCOXLW(VGSVTH)VDS

    省略 − 1 2 V D S 2 -\frac{1}{2}V_{DS}^2 21VDS2的原因是此时 V D S V_{DS} VDS是小量

    根据导通电阻定义,工作在线性区的MOS管电阻为:
    R O N = ∂ V D S ∂ I D = 1 μ n C O X W L ( V G S − V T H ) R_{ON}=\frac{\partial V_{DS}}{\partial {I_D}}=\frac{1}{\mu_nC_{OX}\frac{W}{L}(V_{GS}-V_{TH})} RON=IDVDS=μnCOXLW(VGSVTH)1

1.3 MOS管在强反型区作放大器

  • 这一部分共需要讨论栅源电压对电流的控制作用、衬源电压对电流的作用以及漏源电压对电流的作用

  • 栅源电压对电流的控制作用( V D S > V G S − V T H V_{DS}>V_{GS}-V_{TH} VDS>VGSVTH

    强反型区又叫平方律区,因为电流 I D S I_{DS} IDS表达式满足:
    I D S = 1 2 μ n C O X W L ( V G S − V T H ) 2 I_{DS}=\frac{1}{2}\mu_n C_{OX}\frac{W}{L}(V_{GS}-V_{TH})^2 IDS=21μnCOXLW(VGSVTH)2

  • 衬源电压 V B S V_{BS} VBS对电流的作用(二阶效应:背栅效应)

    衬源电压 V B S V_{BS} VBS往往不为0,这会引入背栅效应

    • 对于NMOS,当衬源PN结正偏时,会带来闩锁效应(Latch-up),所以 V B S < 0 V_{BS}<0 VBS<0,背栅效应会导致阈值电压变大,电流 I D S I_{DS} IDS减小。

    • 对于PMOS, V B S > 0 ; V T H < 0 V_{BS}>0;V_{TH}<0 VBS>0;VTH<0

  • 漏源电压 V D S V_{DS} VDS对电流的作用(二阶效应: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当MOS管进入饱和区后,输出电流并不是水平线,而是存在一定的倾斜。这是由于导电沟道产生夹断,有效沟道长度变短。
    I D = 1 2 μ n C O X W ( V G S − V T H ) 2 1 L − Δ L ≈ 1 2 μ n C O X W L ( V G S − V T H ) 2 L + Δ L L I_{D}=\frac{1}{2} \mu_{n} C_{O X} W\left(V_{G S}-V_{T H}\right)^{2} \frac{1}{L-\Delta L} \approx \frac{1}{2} \mu_{n} C_{O X} \frac{W}{L}\left(V_{G S}-V_{T H}\right)^{2} \frac{L+\Delta L}{L} ID=21μnCOXW(VGSVTH)2LΔL121μnCOXLW(VGSVTH)2LL+ΔL
    化简后:
    I D = 1 2 μ n C O X W L ( V G S − V T H ) 2 ( 1 + λ V D S ) I_{D}=\frac{1}{2} \mu_{n} C_{O X} \frac{W}{L}\left(V_{G S}-V_{T H}\right)^{2} (1+\lambda V_{DS}) ID=21μnCOXLW(VGSVTH)2(1+λVDS)

  • 大信号与小信号

    大信号状态与小信号状态是一一对应的。大信号分析是小信号分析的基础( V G S , V D S , V B S V_{GS},V_{DS},V_{BS} VGS,VDS,VBS都属于大信号)

    当MOS管电压电流随输入信号的变化有较大改变时,认为MOS工作在大信号状态;当MOS电压电流变化不影响电流工作点,则MOS工作在小信号状态。

  • MOS管小信号模型

    • g m \Large g_m gm

第一章 MOS管模型  上式中, g m g_m gm为小信号参数,而后面三个等式中的参数均为大信号参数。(由此可见大信号分析是小信号模型分析的基础)

​   g m g_m gm描述了栅源电压对输出电流的控制作用,因为实际应用中往往固定过驱动电压 V G S − V T H V_{GS}-V_{TH} VGSVTH,所以第三个等式 g m = 2 I D S V G S − V T g_m=\frac{2I_{DS}}{V_{GS}-V_T} gm=VGSVT2IDS使用最多

  • r D S \Large r_{DS} rDS
    第一章 MOS管模型
    结合跨导对应的小信号模型, r D S r_{DS} rDS描述了漏源电压对电流的作用,根据公式

第一章 MOS管模型
  上式最后一项的加号代表了电流的并联

第一章 MOS管模型
得到 r D S r_{DS} rDS
r o = r D S = ∂ V D S ∂ I D = 1 ∂ I D / ∂ V D S = 1 λ I D = V E L I D r_{o}=r_{D S}=\frac{\partial V_{D S}}{\partial I_{D}}=\frac{1}{\partial I_{D} / \partial V_{D S}}=\frac{1}{\lambda I_{D}}=\frac{V_{E} L}{I_{D}} ro=rDS=IDVDS=ID/VDS1=λID1=IDVEL
其中, λ = 1 V E L \lambda=\frac{1}{V_EL} λ=VEL1, V E V_E VE是Early电压(单位并不是V,而是V/m)

  • g m b \Large g_{mb} gmb

第一章 MOS管模型

  • MOS管单管本征增益
    第一章 MOS管模型

    如图所示,共源极放大器,理想电流源作负载,在小信号模型中理想电流源看作开路,该MOS管的增益 A V A_V AV可写作:
    A V = g m r D S A_V=g_mr_{DS} AV=gmrDS
    其中 r D S r_{DS} rDS是等效输出阻抗(输出端分别向上看,向下看,并联后的总电阻)

    本例中, g m = 2 I D S V G S − V T , r D S = V E L I D g_m=\frac{2I_{DS}}{V_{GS}-V_T},r_{DS}=\frac{V_EL}{I_D} gm=VGSVT2IDS,rDS=IDVEL

    所以 A V = 2 V E L V G S − V T A_V=\frac{2V_EL}{V_{GS}-V_T} AV=VGSVT2VEL

    由于此处负载为理想电流源,而实际负载不可能阻抗为无穷,因此本征增益是单管放大电路的最大增益。此外,由 A V A_V AV表达式可见,要获得大的增益,需要选择一个大的沟道长度以及尽量小的过驱动电压。一个合适的过驱动电压为0.2V,后面会解释理由。

    事实上,如果追求高速度,MOS管要有一个小的沟道长度,大的过驱动电压。这一矛盾,归根到底是增益和速度的矛盾。

1.4 弱反型与强反型之间的转换点

第一章 MOS管模型

  • 弱反型区,沟道消失,流过沟道的漂移电流变为扩散电流。模型的表达式变为指数特性而不是平方律

  • 弱反型区适合低功耗电路,因为电流很小,但问题在于较大的噪声以及低速(用增益带宽积表征)

  • 关于如何计算转换点

第一章 MOS管模型

  根据经验结论,n约为1.2,kT/q为26mV,转换点过驱动电压约为70mV(工作在哪个区只与过驱动电压有关,与沟道长度,宽长比均无关,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CMOS工艺都可以选择这样的过驱动电压来确保MOS管工作在强反型区)

1.5 强反型与速度饱和区的转换点

第一章 MOS管模型

  速度饱和区沟道电场很强,所有电子以最大速度运动,跨导 g m g_m gm与沟道长度无关且这是MOS管能达到的最大跨导。由于跨导不变,消耗的电流 I D S I_{DS} IDS却在增加,一般不设计MOS管工作在这一区。

  关于速度饱和区电流公式:
I D S v s = W Q i n v v s a t = W C O X ( V G S − V T ) v s a t \begin{aligned}I_{DSvs}&=WQ_{inv}v_{sat}\\ &=WC_{OX}(V_{GS}-V_T)v_{sat} \end{aligned} IDSvs=WQinvvsat=WCOX(VGSVT)vsat

  • 关于转换点计算

第一章 MOS管模型

  转换点随着沟道长度的减小而减小(模拟电路设计中常用.13 μ m \mu m μm工艺是因为此时对应的转换点电压为0.62V,再缩短尺寸就不再确保MOS管工作在强反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