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心理学》第二章之心理学的生物学理论

时间:2024-02-18 21:19:16

《走近心理学》第二章之心理学的生物学理论

本章摘要:生物学理论倾向于理解我们行为的生理基因基础,按物质系统的运行尽量解释行为,关注与与生理学和基因相关的内部过程。身和心根本上是相互联结的。最大的挑战设计生理系统的复杂性。

探索心灵:唯物主义和遗传

(1)心理,意识的主观体验,指我们的意识或感觉,身体指的是我们的生命体。
  在生物学理论中,将人作为一个生物组织来加以认识。
  生物学理论的两个主要问题:身与心的关系,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大脑决定行为 OR 灵魂决定躯体? —— 一元论:心灵和躯体是简单的实体。
  遗传是指生物特性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拉马克认为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是变异产生的原因且适应形成的过程。达尔文认为,物种变异是偶然发生的,但是有助于个体生存并繁衍的变异才会遗传给后代,自然选择遗传过程。

生物系统的特质

心理、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 ,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周围神经系统(PNS)两大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框架和模式图如下:

研究大脑

(1)大脑为神经系统*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每个半球包括: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是表面的一层灰质(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集中部分)。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大脑内部图如下:

大脑功能分区:

(2)计算机成像技术
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图CAT扫描:侵入性,葡萄糖+放射性示踪剂;  

磁共振扫描:将细胞内的电荷反应用于快速改变电磁场的共振过程,非侵入性,更具有吸引力。  

(3)大脑是联结的,其行为是高度整合的。  

行为的生化过程

(1)神经传输: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电化学的过程,是在神经纤维上顺序发生的电化学变化。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变化。用同位素标记的离子做试验证明,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如电刺激)时,Na+的流入量比未受刺激时增加20倍,同时K+的流出量也增加9倍,所以神经冲动是伴随着Na+大量流入和K+的大量流出而发生的。

为了连接两个突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依赖于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神经传递物质,它被释放出来通过一个神经元的终端,穿过突触间隙流到邻近的神经元受体。

主要的神经递质及其功能:(表格绘制参考:Markdown之表格的处理

神经递质 在神经系统中的位置 功能实例
乙酰胆碱 遍布大脑神经、肌肉 运动的学习和记忆控制
多巴胺 许多位置,包括小脑、边缘系统 行为活动,调节情绪和记忆
肾上腺素 许多地方,包括情感神经中枢 情感,压力
r-氨基丁酸 神经传导的主要抑制剂,全脑 焦虑,唤醒,压力
谷氨酸盐 主要的兴奋神经传导,整个神经系统 焦虑,脾气

(2)内分泌系统和激素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同时它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胰岛、胸腺和性腺等。

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称激素(hormone),大多数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处的特定细胞,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此为旁分泌(paracrine)。每种激素作用于一定器官或器官内的某类细胞,称为激素的靶器官(target organ)或靶细胞(target cell)。靶细胞具有与相应激素相结合的受体,受体与相应激素结合后产生效应。

行为的身心交互作用-

生物学理论假设心理最终是大脑的产物,按照“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一个人可能是某种极端复杂的机器。意识可能依赖于正常功能的大脑皮层,但是行为的其他方面还依赖于系统的其他要素,以下将尽力解释以生理为基础的生理心理学和以心理为基础的生理心理学。

身体对心理的影响

身体对心理的影响,是指在心理功能和行为方面引起的生理指征的变化。所有的生理指征的变化都可以从神经和化学过程理论来加以描述。本部分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精神类药物及其效应,另一个是大脑皮层半球分离(裂脑)现象。
(1)精神类药物效应研究
精神类药物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精神类药物的长期使用能导致耐受性和成瘾,虽然负效应并不经常出现,但是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另外一个潜在问题是,一种药物可能会与另一种药物或非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致命性的后果:不要无故服用某些药物

常见精神类药物及其影响

药物类型 机制和效应 例子
兴奋剂 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特别是通过提高多巴胺活动增加警觉性、压制食欲等 咖啡因、尼古丁、安非他明、可卡因
抑制剂或镇静剂 减少中枢神经的系统活动,特别是通过提高r-氨基酸丁,放松和睡眠的阻抑效应。酒精效应归因于大脑不同区域对于抑制效应的不同敏感程度,大脑皮层的较高功能首先受到影响,引起自我意思减弱和习得阻抑的减少。 酒精、巴比土酸盐
抗焦虑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通过减少突触和肾上腺素的效应,以及增加r-氨基丁酸的活动 苯二氮、安定、劳拉西泮
抗抑郁药物 MAO抑制剂——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胺类(突触、正肾上腺素、多巴胺)为了损坏它们的选择性,5-羟色胺在社区抑制剂(SSRIS):通过阻塞酶,在释放双重活动之后;通过阻塞再吸收来提高突触活动水平;通过阻塞再吸收来提高突触和肾上腺素活动减少抑制情绪 苯基、强内心百乐明等、氟西汀、帕罗西汀、米氮平
致幻剂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依赖药物的各种途径,提高情绪和感知觉,由于药物和剂量决定,引起幻觉 大剂量麦角酸、墨斯卡灵、MDMA、大剂量印度大麻

(2)大脑皮层半球分离(裂脑)
大脑皮层基本上是两个对称的半球,这两个半球的联结物是一种称为胼胝(pian zhi)体的一束神经纤维。大脑左右半球分别负责身体的对策活动,并且分工不同。

心理对身体的影响

“意识决定物质”通常是指心理过程怎样影响身体反应。
(1)压力的本质
与疼痛一样,压力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经历。按照汉斯.塞里的观点,压力是身体对某个要求的非特定性反应,即压力是对环境的反应,但是并非所有情景激发的压力都相同。与身体的反应链紧密联系的是分泌腺释放激素,特别是肾上腺的作用。

霍尔姆斯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评分标准:
0~149分=没有重大问题
150~199分=轻微的健康风险(1/3的可能性患病)
200~299分=中度的健康风险(1/2的可能性患病)
300分以上=严重的健康风险(80%的可能性患病)
经实践检验,该量表有一定实用价值。“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较容易罹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白血病以及小感冒” 。量表中的分数,也与“精神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症以及严重的心理疾病有关” 。另外,多种生活事件不断的累加,其效应就更明显,由于遭遇者的整体免疫功能降低,极易患病。

(2)应对压力
长期慢性的压力会导致免疫系统的破坏,心理状态确实会影响身体健康。
应对压力最合理的建议:
承认我们的观念怎样影响我们的行为;
承认我们感到有压力;
发展一系列可能的应对反应。

行为的遗传基础

(1)遗传的基本机制
遗传一般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heredity)。
细胞、染色体、基因和DNA:

(2)行为方面的天成和养成
先天论和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的分离导致争论,这个争论体现在研究人类各类功能时,强调遗传和环境哪个更加重要。
今天的许多心理学家接受了交互作用观点,基因和环境是交织在一起的,它决定了最后行为的形态,即天成和养成,两者兼而有之。

(3)进化和行为
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身体和大脑的演化是对自然选择压力的回应。进化心理学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颇具有争议性进化心理学对已经为人们所接受的有关行为的思想形成了挑战。进化心理学的价值也许存在于提出新问题,重塑研究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