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攻略(高中信息技术)

时间:2024-02-16 16:50:16

        目录

  1. 笔试
  2. 面试

 


 

笔试:

再更新:考过啦!科目一二三全部81分!教资认真准备真的不难,我准备一个月就过啦,大家加油!

 更新:过了没过不知道 考的高中信息技术 先把资料存了再说

准备周期—— 一个月 19下

教材(19下考的差不多长这个样子):

 

科目一——综合素质:

  • 通读教材(也可以不读)
  • 选择题刷真题 避免陷阱
  • 背诵第一章三观和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 这是材料题必考 阅读研究这两题真题的答案 明白套路格式 背下来答题的结构
  • 考试前几天背诵作文素材(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控制答题时间 因为有作文题所以很容易写不完)

 

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最难的一科 因为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

跟着粉笔教师的网课 一边看一边划教材 标注重点以及题型 考试前几天打印简答重点(在粉笔教师的公众号上面会有) 背诵

 (中公和粉笔是不是该给我推广费啊哈哈哈哈(开玩笑的))

科目三——学科知识(高中信息技术):

通读教材(前半部分的学科知识) 刷题 多刷 最后一题为教学设计题 掌握三维 掌握教学设计题的写法

 

其他——

涂卡笔身份证准考证橡皮水杯

推荐关注粉笔的微信公众号(我没恰饭)

 

补充:

  • 综合素质一定要控制好时间 后面好写完作文
  • 考科目三的时候差点以为我凉了 一多半选择题都不会 但是不要灰心丧气 努力会有结果的!
  •  呜呜呜面试推迟了 等面试过了会继续分享经验
  • (2020.12.30 面试忘记交报名费了。。面试经验继续咕咕咕)

科目二简答背诵(适用2019下 每年的重点可能会略有变换但不会变化太大): 

教育学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信息化。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个性化。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5.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6.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 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文化传统;

④人口。

(2)人的依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9.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0.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1. 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p31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 美育的内涵及任务

 

(1)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造能力;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13.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14.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15.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p45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16.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p47

 

(1)含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17. 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p46-p48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18. 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19. 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20.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p52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1.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p52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2.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p53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23.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24.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5.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61-p62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6. 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7.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28. 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9. 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p64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0. 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p64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31. 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智能。

(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    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   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33.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

 

34.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35.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6. 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p74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