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精神乞丐”(IBM的前CEO郭士纳把员工分为四种类型)

时间:2023-03-09 00:12:04
远离“精神乞丐”(IBM的前CEO郭士纳把员工分为四种类型)

语音丨吴伯凡

乞丐与其说是一种身份,

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状态,

习惯性索取且心安理得,

习惯性寻求安慰,习惯性抱怨,

与之截然对立的,

是“操之在我”(Proactive)的精神,

乞丐型员工是公司内部的癌细胞,

不除必致大患。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公司中一旦出现这种员工或管理者,坚决辞退》,这篇文章列出了需要被辞退员工的“八宗罪”:

1、领导不和我沟通,我就不和领导沟通;

2、领导不认可我,我就不好好干;

3、领导不鼓励我,我就不好好干;

4、我不开心,是因为领导不会哄我;

5、完不成任务,拿一堆客观理由来应对;

6、做错事,希望大家不要小题大做;

7、不懂技术,抱怨公司不培训;

8、不上进,抱怨公司氛围不好。

我开完笑地说,看完这八种表现,老板们可以把自己的员工对号入座。当然,员工也可以用这八种表现来测试一下自己,每一条对应12.5分,如果一个人占了四条,可能已经被老板盯上了。

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精神乞丐”。作者把有这八种心态的人统称为“精神乞丐”。

远离“精神乞丐”(IBM的前CEO郭士纳把员工分为四种类型)

一、乞丐是一种人格状态

一提到乞丐这个词,大家可能不太舒服。有人也许会说:乞丐也有多种多样的,历史上就有过很多卓越的乞丐,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事实也确实如此,朱元璋做过乞丐,他的简历用九个字就可以概括,即“初为丐,后为僧,终为帝”,一生只从事过三种职业,创造了一个从乞丐到皇帝的神话。

还有电视剧《大染坊》的主人公陈六子,也是乞丐出身,但最后成为了一个卓越的企业家。

说到这里,就很有必要重新定义一下乞丐这个概念。

麦肯锡的一个咨询顾问说过一句话:国企员工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精神状态。

把他的这句话套用过来,就可以对乞丐下一个这样的定义:乞丐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精神状态。

像那些即使要饭,也要励志做一流乞丐的人。虽然他的身份是乞丐,但是他的精神状态绝不是乞丐。

我们所讲的乞丐,是习惯性处于被动,习惯性索取的一种人格状态。

各种领域对人有各种各样的分类,像九型人格、星座、属相等等,我们当然可以把分类搞的越来越复杂。但是我认为往往简单的分类,恰恰能够让我们看到某些问题的本质。

有时候,看似简单粗暴的分类,反倒一下子能够让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看清楚,比如说,当我们把人分成饭局上爱买单的人和爱逃单的人,一下子就能看清很多问题。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把员工分为两类:一类是乞丐型员工,一类是非乞丐型员工。

远离“精神乞丐”(IBM的前CEO郭士纳把员工分为四种类型)

乞丐型人格的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被动。遇到困难,陷入低谷的时候,会自然而然、随遇而安地进入被动状态。

这类人的第二个特点,遇事几乎不愿意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或者总是期待以最小的努力和付出谋取尽可能多的利益。

这类人的第三个特征,是不担当。当一个人口袋里没钱,面临忍饥挨饿的危险时,还是有多种选择的。但是乞丐型人格往往选择最不需要努力、风险最低、最被动的方式来应对危机。

最后,是当这类人得到什么,往往是心安理得,甚至习惯性的觉得你给他的不够多。

非乞丐型的人格特点正好是乞丐型人格特点的反面,具体表现为:

1、积极主动;

2、习惯性地通过付出努力来获得回报;

3、愿意承担风险和责任,通过担当来赢得尊敬和回报;

4、心理上是一种无功不受禄的状态。每得到一个东西,即使是自己应得的东西,内心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亏欠感,至少不会觉得心安理得。

这种状态令人想起爱因斯坦的一段话:我环顾四周,看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我也不能确认我是否应该得到这些东西。我总觉得我所得到的远大于我所付出的,由于内心常常有这样一种不安,我必须以加倍的努力来驱散我内心的这种不安。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非乞丐型人格的心态。

远离“精神乞丐”(IBM的前CEO郭士纳把员工分为四种类型)

IBM的前CEO郭士纳把员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积极采取行动,促使事情发生的人。

这类人可以说是天生的领导者,即使他们眼下并不在领导岗位上。他们让我想起柳传志说过的一句话:自己先把事情主动的做起来,不是改变现状的重要方法,而是唯一方法。

第二种:被动接受所发生事情的人。

每一个组织里头都会有不少这样的人。如果事情已经做起来了,他会跟进。或者他之所以会做一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已经摆在他面前,他不得不做。

事实上这样的员工在公司里头数量不会少。而且,因为我们对于领导职责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发动群众,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员工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第三种:对事情持旁观者心态的人。

这种人的表现是,事情已经开始了,而且已经有人参与其中了,但他还是习惯性地冷眼旁观,先等等再说。

这种人做任何事情就像站在十字路口过马路一样,信奉“一慢、二看、三通过”的做事原则。

第四种:什么事都不关心的人。

说这类人什么事都不关心也不准确。因为他们会很关心一件事,就是自己的报酬。除此以外,他不关心任何事情。

这样的员工在一个公司里会时不时碰到。有些人在面试的时候会表现的非常积极,但是一旦面试成功,就会不自觉的陷入到这样一种状态。

郭士纳把他的这四个分类写了下来,贴在自己的办公室。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说道:我特别想送你一幅字。他开玩笑问道:写什么字,“天道酬勤”还是 “上善若水”?

我说都不是,是听起来没有什么品味,但是却很有用的四句话。

当时我跟他讲的就是郭士纳的这四句话。我甚至建议他把这四句话贴在他们公司前台,让大家时不时看看,暗自思忖一下,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类员工。

如果把对员工的这四个分类再简化一下,就是上边提到的两种类型——乞丐型员工和非乞丐型员工。

二、“操之在我”意味着什么?

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人可能都免不了会陷入困境。关键在于,当陷入到困境时,一个人是随遇而安、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状态,还是会采取一种超常的主动性去改变这种状态。

说到超常的主动性,我们可能有点耳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第一个习惯就是“超常的主动性”,英文是proactive,有人翻译为“操之在我”。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不妨通过一个大家可能都听过的小故事,让大家感受一下什么叫操之在我。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贴发票的员工。

远离“精神乞丐”(IBM的前CEO郭士纳把员工分为四种类型)

有一个毕业于名校的女生,到了一家创业公司就业。她的最初预期是,这家公司的老板能够给她委以重任。她很幸运,一来就让她在总裁办工作。但是很快她就失望了,因为老板整天让她做各种各样的琐事。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老板经常让她贴发票。

做过这个工作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繁琐、很没意思的事情。所以,当贴了一个多月发票以后,她实在受不了了,就向老板提出了辞职。

接下来老板招了另一个人来接替她的工作,也是干一些贴发票一类的琐事。但这个女生和前一个却大不一样,她每天贴发票的时候,还会做一件事情,统计这些发票的出处。简单的说,她在做一个类似大数据分析的工作。

比如,有不少发票跟餐饮有关,于是她就做了一个统计和分类。

做完统计之后,她认真研究这些餐厅的特点,甚至能够通过老板出现在这些餐厅的频率,判断老板的偏好。甚至老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种种偏好。

后来,当老板让她订餐厅的时候,她只需问清楚要招待的人数和人员身份,是客户、合作伙伴,还是内部员工,然后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餐厅。

老板发现她每一次订的餐厅都特别地合适,很好奇,就问道:你刚来,为什么每次订的餐厅都那么合适?

她笑着说道: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工作而已。

因为这件事情,老板对她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半年以后,公司客户服务部门有了一个副主管的空缺,老板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她。

她到这个岗位后,很快就做出了大家公认的好成绩,不到一年,她就成了客户部的主管。

对比一下这两个贴发票的员工,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什么叫做操之在我。

通过前面的分析,就可以得出我们今天的结论——员工也许就只有两类。即乞丐型员工和非乞丐型员工,或者说,习惯性处于被动状态的员工和处于高度积极状态的员工。

一个公司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之在我的员工的数量在公司的占比有多少。乞丐型员工可以说是公司内部的癌细胞。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有癌细胞,但得癌症的人毕竟是少数。在癌细胞没有聚集成癌块之前,它们不会对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当癌细胞的数量大到一定程度,它们就会聚集起来。

每个公司都会有乞丐型员工。也许他们对你的公司还没有造成明显的危害,公司的健康状况和业绩都不错。但细胞是会分裂和繁殖的,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对乞丐型员工的“查杀机制”,强化公司的免疫系统,让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癌细胞自生自灭。

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伯凡时间。

关于公司的不同员工,还可以用“猫型员工”和“狗型员工”来大致进行类比,前者时而对你热情,时而保持着神秘和淡淡的高冷,而后者则在精神上对你始终有着无比的忠诚。猫和狗性格巨大差异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进化机制,在公司管理方面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答案将在吴伯凡“得到”专栏:《伯凡⋅日知录》下周第二期揭晓。欢迎有兴趣的朋友订阅。

http://www.sohu.com/a/132795034_641212

———————— 推荐阅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